日前,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1月新聞發布會上,針對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以及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進行了通報。
2021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
從增長看,我國經濟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14.4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經濟總量折合約17.7萬億美元,考慮匯率升值因素,增量達到3萬億美元,仍是世界經濟恢復發展的最大貢獻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加速提升,人均GDP達到12551美元,預計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與高收入經濟體門檻進一步接近。
從需求看,消費和投資穩定恢復,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投資補短板力度持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54.5萬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制造業投資、民間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3.5%和7.0%,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分別增長17.1%和10.7%。消費在持續恢復中穩步升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貨物進出口額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出口21.7萬億元、增長21.2%,進口17.4萬億元、增長21.5%。
從供給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提升至第12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為經濟平穩運行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其中制造業增加值9.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新產業新業態茁壯成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2%;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2%、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4.9%。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步伐,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規劃建設加快推進。
從民生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就業優先政策繼續強化,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促進共同富裕戰略部署扎實推進,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實際增長8.1%,增速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同時,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深入推進,社會保障網進一步織牢,重要民生商品調節有序、保障有力。在疫情多點散發的背景下,我國較好保障了居民就業和增收,為激發內需潛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防風險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進展。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把握風險處置力度和節奏,有序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扎實推進。對少數高風險金融機構及時“精準拆彈”。妥善處置個別高負債房地產企業風險。虛擬貨幣“挖礦”全鏈條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取得重要成效。
總的來看,2021年的形勢比預見的復雜、困難比預料的更多,但我們凝心聚力辦好自己的事,頂住了壓力,防住了風險,經濟保持持續恢復發展態勢,并以相對較小的政策成本實現了經濟較快增長和較低通脹的優化組合,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雖然當前我國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支撐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前景廣闊、長期向好的特點沒有變,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發電看,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811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1%,比2019年同比增長11.0%,兩年平均增長5.4%。12月份,全國發電量723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1%;其中,火電、水電同比分別下降4.9%、6.8%,核電、風電、太陽能(000591)發電同比分別增長5.7%、30.1%、18.8%。
從用電看,2021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0.3%。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6.4%、9.1%、17.8%和7.3%。分地區看,全國19個。▍^、市)用電增速超過10%,其中西藏、青海、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廣東8個。▍^)增速超過13%。
投資項目審批方面,2021年12月份,我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6個,總投資185億元,其中審批5個、核準1個,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等行業。2021年全年,我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90個,總投資7754億元,其中審批67個、核準23個,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行業。
一是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繼續擴大。2021年12月以來,我國分別與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古巴、摩洛哥、尼加拉瓜、敘利亞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我委與老撾計劃與投資部簽署了關于建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工作協調機制的諒解備忘錄,截至目前,我已與147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二是中歐班列繼續保持高位運行。2021年12月份,中歐班列開行1353列,運送13.1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20%、24%,綜合重箱率98.4%,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連續20個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2021年全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5183列,運送146.4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22%、29%,綜合重箱率98.1%。截至2021年12月底,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48814列,運送貨物443.2萬標箱,累計運送防疫物資1362萬件,共計10.5萬噸。
2021年,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經濟帶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生態環境警示片揭示的484個問題,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整改437個,其他47個問題也在整改之中,污染治理“4+1”工程大力實施,重點支流保護修復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持續強化,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治理難題;十年禁漁效果初步顯現,水生生物資源逐步恢復。二是綠色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構建,黃金水道功能進一步發揮,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和常住人口保持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活力持續加強。綠色發展試點示范形成不少有效經驗做法。三是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1+N”規劃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負面清單管控執行有力,省際協商合作進一步深化。
下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領導小組工作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系統治理,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深入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持續鞏固長江禁捕成效,暢通黃金水道,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綠色發展示范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嚴格執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和水生態考核機制。
近年來,我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履行優化營商環境組組長單位職責,在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加快改革步伐,以“6個一”的成果、3個“1+N”的舉措,引領和推動了全國范圍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所謂“6個一”成果,就是構建了一套符合國情、標準統一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了一套科學客觀、多方參與的評價方法,復制推廣了一批改革舉措,推出了一批標桿城市,推動出臺了一部《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編寫發布了《中國營商環境報告》《優化營商環境百問百答》《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等一批領導干部讀本。
所謂3個“1+N”舉措,就是以“制度+指標+報告”的創新形式,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了支撐和標準。制度1+N,由國家《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與各地出臺的配套法規政策構成;指標1+N,由中國評價指標體系與地方結合實際增加的N項指標構成;報告1+N,由中國營商環境報告與地方自評報告構成。經過這幾年多批次的評價實踐,國家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得到部門和地方的認同,成為推動各地深化改革的風向標和指揮棒。各地區和參評城市對照《條例》、指標體系和《營商環境報告》,每年制定工作臺賬,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已經從1.0版上升到5.0版,實實在在調動和激發了地方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地競相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局面加速形成。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我國營商環境仍有差距。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從5個“著力”入手,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一是著力深化市場化改革,破除隱性壁壘。修訂出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2年版)》,抓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落地實施?v深推進招標投標全流程電子化,完善電子招標投標制度規則、技術標準和數據規范,清理招標人在招標投標活動中設置的注冊資本金、設立分支機構、特定行政區域、行業獎項等不合理投標條件。
二是著力推進法治化建設,強化公正監管。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進一步落實到位,做好優化營商環境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工作,建立健全優化營商環境“1+N”法規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加大政府有關失信信息共享公示力度,破解“新官不理舊賬”問題。健全企業重整期間信用修復機制,建立破產信息共享機制。
三是著力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開放型經濟格局。嚴格執行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繼續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進入已經開放的領域。推動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實施,及時解決項目存在的問題。
四是著力提升便利化水平,深入推進政務服務優化。推進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拓展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功能,提升服務投資主管和其他部門、地方、投資主體、金融機構等能力,建立企業反映投資審批問題的辦理和反饋機制,及時回應解決“堵點”問題,全面優化投資環境。
五是著力發揮評價引領和督促作用,健全長效機制。持續完善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有序推進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梳理總結和復制推廣各地區以評促改、以評促優的典型經驗做法,鼓勵和支持地方在法治框架內積極探索原創性、差異化的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在全國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