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穩則民心穩,則市場有序、經濟平穩。2021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動性泛濫、供給瓶頸等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推高國內能源、原材料價格,對國內保供穩價工作形成新的挑戰。
總的來看,中國經濟韌性強、市場空間大,政策工具箱豐富,特別是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生豬產能充足,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裕,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繼續保持物價平穩運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3%左右的CPI年度預期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在糧食保供穩價方面,當前我國稻谷、小麥等口糧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完全自主自足。今年將穩定播種面積和產量,做好化肥保供穩價工作,保持糧食量足價穩,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能源保供方面,,要著力增加產能,大力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大幅增加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以及油氣勘探開發投入;著力加強儲備,加快推進2億噸以上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建設,新增50億立方米以上儲氣設施,推動全國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達到3億千瓦以上;著力保供穩價,完善煤、電價格傳導機制。
穩產業鏈、供應鏈:補齊工業短板鍛造長板
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近年來,相關部門著力振作工業經濟,疏通卡點堵點,暢通經濟循環,大幅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多個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從不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一批優秀企業、大國重器成為國家名片,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涌現;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保鏈穩鏈的重要載體。”當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也為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帶來挑戰。
下一步,一是要補齊短板弱項,聚焦國計民生、戰略安全等關鍵領域,緊盯“卡脖子”薄弱環節,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二是要鍛造長板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打造重點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培育新興產業鏈,把握前沿領域發展先機,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要破除瓶頸制約,著力解決汽車等制造業領域芯片短缺問題;深化開放合作,促進外貿產業鏈供應鏈高效運轉;強化風險防范,建立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體系。
穩消費、促投資:激發經濟增長持久動力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也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在疫情沖擊下,一系列政策舉措讓消費逐漸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這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在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國家發改委將加快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加快完善網絡型設施;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投資積極性,進一步放寬準入領域,降低投資門檻,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服務“雙碳”戰略,支持高效節能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