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不斷暴露出的質量問題以及重大安全事故,將許多建筑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在建筑市場中,企業資質出賣、掛靠等現象普遍。
近日,住建部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上百家建筑企業,皆因為涉嫌業績造假等行為被投訴舉報,其中不乏央企的身影。從公布被舉報投訴企業名單來看,業內資質造假問題依然很嚴重。住建部目前正在抓緊落實調查這些企業的問題。
據了解,今年住建部加緊了建筑業資質核查的步伐。從年初公布我國首例被撤銷建筑企業特級資質案例,到通報數百家建筑企業被投訴舉報造假,再到9月24日,住建部一次性通報67家建設工程企業(后附名單)資質申報弄虛作假,撤銷5家建筑企業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無不顯示出住建部治理建筑業內企業資質的決心。
弄虛作假騙取資質 官方開出嚴厲罰單
2019年年初,住建部首次向我國建筑行業內最高等級資質企業“亮劍”。
東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海公司)是山東一家成立20多年的老牌建筑企業。2017年7月,東海公司在向住建部申報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過程中,利用虛假材料,以欺騙手段取得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
2018年10月,住建部向東海公司發出《撤銷行政許可意見告知書》,決定撤銷東海公司已經取得的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以及相應的建筑工程甲級資質、建筑行業人防工程專業甲級資質的行政許可,并且在3年內,東海公司不得再次申請上述項目行政許可。
由此,東海公司失去了3項業內頂級的企業資質,住建部此次處罰可謂雷霆手段。
此外,對弄虛作假取得資質的企業,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并撤銷其相應資質,且自撤銷資質之日起3年內不得申請該項資質。
除了劍指國內頂級建筑企業資質企業外,時間跨度大的企業資質造假行為,住建部也照查不誤。
黑龍江東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山東正源和信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在2008年申報企業資質時,因為利用制造假業績的手段取得相關資質。時隔11年后,住建部仍然查處、撤銷了上述兩個企業的相關資質。
“資質是每個公司最起碼的標識和特征,有了資質才擁有參與招標的資格,與其說資質是企業實力的認證書,不如說是建筑市場的入場券。”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加強資質動態監管 資質審查日趨嚴格
進入2019年,住建部加大了對建筑業內企業資質造假問題的整治力度。根據住建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16家企業的18項資質被撤銷,業績造假數目更是多達58項。
從近期住建部通報的“涉嫌造假”的被舉報企業名單來看,一旦企業造假行為經調查屬實,那么已經取得的相關資質將會被撤銷,而且還會面臨3年內不得再次申報相關資質的處罰。
2018年5月,住建部建筑市場監管司明確提出,將依托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企業資質動態監管,適時開展對企業取得資質后是否符合資質標準的動態核查,強化市場清出管理。
此外,如果企業出現相關情形,主管部門也會進行動態核查。其中,主要包括:
在住建廳全省建筑市場誠信平臺,本年度內不良行為記錄積分達到20分或不良行為記錄3次及以上的;
發生較大質量和生產安全事故的;
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引發群體性或突發事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被投訴、舉報資質條件不符合資質標準的;
列入本年度建筑業重點監督企業名單和上年度核查結果為基本合格的;
企業3年內未承攬工程的;本年度受到行政處罰的。
隨著建筑業企業資質動態核查步入行業常態化,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受到核查,動態考核不合格的企業會被責令整改或撤銷企業資質,并且整改期內不得參與工程招投標,不參加動態考核的企業則會被直接清出建筑市場,不得參加當地的任何招投標工程。
一方面是住建部對企業資質造假行為打擊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對于企業資質申請審核批準也日趨嚴格。今年5月21日,住建部發布最新的《關于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專家審查意見的公示》,664家企業共申請資質784項,得到專家同意意見的僅有164項,不同意的有620項,不通過率高達80%。
從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有50多家企業因資質申報弄虛作假被全國通報,在專家審批結果公示中通過率不足10%。
2018年住建部公布的前8個批次《建筑業企業資質專家審查意見》,綜合下來,共計190項資質申請通過審查,1018項不通過,資質申請通過率僅有15.7%。
利益驅使鋌而走險 資質造假頻頻發生
企業為何熱衷于資質造假呢?
對此,劉俊海分析稱:“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資質在建筑企業的投標與市場競爭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然也成為眾多建筑企業,甚至包括國內一流的央企、央企二級單位追求的目標。資質等級越高,代表企業實力越強。”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高秦偉認為,這是由中國大的政策環境決定的,具有建筑業資質的企業,特別是高資質的企業,就相當于獲得了政府的特許經營許可,企業就可以在和其他企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比其他那些沒有相關資質或者是資質級別較低的企業更有競爭力。
除此之外,政策的引導作用和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2016年10月,住建部發布《關于簡化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部分指標的通知》,其中明確,除各類別最低等級資質外,取消關于注冊建造師等的指標考核。那么,工程業績就成為資質標準三項硬性指標(企業資產、技術負責人、工程業績)中分量較重的一項。
通知還明確,對申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一級資質的企業,未進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的企業業績,不作為有效業績認定。這也導致部分建筑企業為追求資質,不惜通過弄虛作假,搞假資料、假業績取得資質。
不過,住建部對于企業資質造假問題監管日趨嚴厲,相關企業應及時做好應對。同時,從近期主管部門頻頻動作來看,建筑行業已開始了大整頓,那些空殼公司、皮包公司、靠弄虛作假存在的公司將被清理出去,市場無序的狀況將得到一定的改善。對實實在在干工程的公司或許會有陣痛,但從長遠來說是利好。
監管手段持續升級 打擊造假決不手軟
近年來,住建部對于建筑業企業資質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監管手段不斷升級。除了上面提到的“企業資質動態核查”措施外,還具體表現在告知承諾系統加強動態核查。
從2018年開始,住建部開始探索建立告知承諾審批新模式,簡化審批流程,加強事后監管,實現對企業承諾的業績現場核查全覆蓋。對以虛構、造假等欺騙手段取得資質的企業,依法撤銷其相應資質,并列入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
此外,還包括:四庫一平臺監督項目業績記錄;建立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制度等。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對于業績過硬的企業,還是要盡量申報相關的企業等級資質,而那些條件不夠的企業建議不要花太多精力來申報。
在眾多申請特級、一級資質的施工企業中,被住建部全國通報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業績造假,從而導致已取得的資質被撤銷,實在是得不償失。與其這樣,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業務。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造假已變得非常困難,做精做專才是建筑企業生產發展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