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15年創下25年以來的最低GDP增速,受此影響,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第一大支柱行業,建筑行業道當其沖,行業增速、利潤率、新簽合同總額均創歷史最低記錄。
而在一片“唱衰聲”中,中國經濟在“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層面繼續前進,2月19日,中財辦主任劉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經濟轉型必然成功”。上到國家層面都在以壯士斷腕的姿態進行轉型、改革,那怕為此承擔長期經濟在中低位運行的壓力,那么建筑行業為什么不能順勢而為加大行業轉型力度,變行業挑戰為機遇徹底扭轉行業發展模式?使行業發展快速切換到更符合市場要求的模式呢?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
在這里筆者無意映射建筑行業是“低價產品”(建筑行業本身也不是,口紅同樣也不是),只是想強調同樣的道理——在中國,建筑行業恰恰是在經濟下行時最受益的行業之一。
1998年,當時席卷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讓許多國家經濟遭受重創,亞洲“四小龍”面對危機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案,致使所在經濟體幾年沒有恢復元氣。
在中國,時任總理朱镕基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計劃,其中最重要一條就是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借力金融危機大力發展國內的各種建設項目,在戰勝金融危機的同時極大的發展了中國的經濟。
同樣,2008年,在更大范圍、更強影響力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中國同樣沒能獨善其身,時任總理溫家寶更是果斷實施“四萬億”計劃(雖有爭議,但計劃本身保證了中國經濟避免硬著陸),該計劃的十項措施當中有七項跟建筑行業直接相關,比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特邀研究員姚景源先生曾做過明確論述,越是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越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機會。
自2015年年中開始,國家整體經濟增速下滑開始直接波及到建筑行業,行業增速、利潤、新簽合同總額等等均創歷史最低記錄。
與此同時,行業過往積累的種種弊端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被無限放大,粗放型發展模式亦明顯不符合市場要求。
但改革從不以某個行業的特殊情況而停滯不前。
從2016年新年伊始,事關建筑行業發展的政策層面的文件不斷出臺。
1月13日全國建設工程造價員資格正式取消;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會議確定今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建筑行業首當其沖;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文中明確提出建筑八字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并且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的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在地方層面,各省市的2016年投資計劃紛紛出爐。雖然具體到跟建筑行業相關的投資計劃無法具體統計,但就河南省省會鄭州的房地產市場而言依舊是一片火爆景像,起碼在土地競拍層面,兩天18宗土地被拍賣,吸金超過28億,而猴年春節前后近40塊土地出讓,足以證明區域的房地產投資依舊火熱。
因此來說,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在經濟大環境面前任何領域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建筑行業需要抓住機遇迎來而上變‘危’為‘機’,借勢壯大自身實力,改變發展模式,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
基礎設施建設會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難題的一把永恒鑰匙嗎?
從各方的觀點和實際情況來看,起碼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這樣的,這也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
其實從2014年開始,面對二十多年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包括2015年),政府已經開始采取諸多措施來應對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大力發展城鎮化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
研究中國經濟的外國專家對中國剛剛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就做出類似解讀:
中國制訂的“十三五”規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使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需要經濟取得適度較高的增長水平。為此,面對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專家們認為,要想達到適度較高的增速,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至少要達到6.5%到7%的水平。這正是“十三五”規劃預計的經濟增長速度。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要想實現這一增長目標,關鍵在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巨大機遇(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約55%),意味著中國甚至可以達到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超過80%)。城鎮化是中國個人消費增長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的巨大機遇,這兩點是確保中國實現增長目標的關鍵。
文章稱,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一趨勢在近年來已經十分明顯,而且未來還會持續。
而“一帶一路”則為中國建筑行業發展提供了另一個重要增長渠道,同時更為中國建筑行業快速提升自己現代化水平帶來契機。
因此,對建筑行業而言,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行業發展的機遇期,特別是現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對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不夠規范、不能適應市場要求的建筑企業來說未來會越來越難,行業是典型的紅海,被淘汰也是必然的結果,但對那些規范的、有核心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建筑企業來說未來將是一片新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