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居深度報道記者 董文艷/文
合作后,萬達資產會變得輕一些,萬科資產則會變重。它們可以共享客戶資源,面對政府的土地議價能力會增強,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和安全感也會增加。
5月14日上午十點半,王健林和郁亮上演年度“哥倆好”,萬達和萬科用一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立盟友關系。
兩萬聯手,意圖明顯。記者獲悉,這是一場長期性合作,萬達、萬科未來將在國內和海外市場,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由萬達投資項目中商業部分,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
同時,兩家還將共同成立一個聯合協調小組,互相交流項目合作信息,該小組由萬達、萬科高層擔任領導。
“以后萬達的商業地產就不做住宅了,只做商業,由萬科做住宅。萬達萬科一起競標拿地,當然在各自專業領域我們是各干各的,所以不會成立合資公司,只有工作小組。”一位接近合作交易的知情人對樂居記者說。
“合作后,萬達資產會變得輕一些,萬科資產則會變重。它們可以共享客戶資源,面對政府的土地議價能力會增強,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和安全感也會增加。”一位中型房企高層管理人士向樂居記者評價說。
兩家常常登上“頭條榜”的明星房企牽手,堪屬意料之外。但窺探內情,一家是致力于“變輕”的商業大拿,一家是底子厚重又“謀創新”的住宅大戶,萬達和萬科此番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樂居記者經采訪總結如下:
一,萬達:剝離部分商業資產給萬科,減輕體重,加速輕資產轉型;抽掉住宅短板,放大萬科住宅品牌紅利。
此前,萬達已宣稱其商業地產要轉型輕資產。即在投資建設萬達廣場過程中,由他人出資,萬達選址、設計、建造、招商和管理,產生的租金收益由萬達和投資方按一定比例分成。王健林算過一筆賬,兩個輕資產店的管理收入總利潤相當于一個重資產店,他認為這是一個可持續的新模式。
萬達意圖在2025年開業1000個萬達廣場,如此快速的規模擴張也需要輕資產的支撐。
萬達與萬科合作,意味著未來在一塊商業居住混合用地上,萬達將不再全部持有商業,以售養租,而是與萬科共同持有商業資產,并共同獲取租金收益。萬達以此完成部分商業資產轉移,減輕體重,凸顯運營管理長項,加速輕資產轉型。
萬達一邊在商業資產上做減法,另一邊則在住宅資產上做替換。與萬達住宅相比,萬科是全球最大住宅開發企業,2014年住宅銷售規模達21萬套以上,住宅標簽性、專業度更強。萬達借此次合作,抽掉自身住宅業務短板,與萬科共享住宅銷售紅利,從這個角度看,這幾乎是一筆“全進賬”生意,且更符合萬達未來“專而精”的商業運營管理形象。
二,萬科:借力萬達商業配套,磨練商業內功,提升住宅銷售溢價;搭上萬達強土地議價能力順風車,壓縮開發成本。
在與萬達的合作中,盡管萬達品嘗了萬科的住宅銷售紅利,但這一紅利也恰恰是因萬達的商業配套得到了放大。兩家可謂互相借力。未來,不難想象這樣的場景,一座萬達廣場旁,樹立著萬科的住宅。萬科的商業配套由萬達填充,萬達商業同時還將為萬科住宅帶來銷售溢價。
萬科涉足商業地產已有4年,相比之下,萬達商業成熟性更高,2014年萬達持有物業面積(含在建)高達3904萬平方米。萬科背靠萬達商業,可吸取經驗,磨練內功,并提升商業地產運營能力。
“萬科要做商業,其實不必自己獨做,應該跟最擅長商業地產的一方股權合作,這樣萬科也有了商業收益權。”上述房企高層管理人士說。
今年以來,萬科一直在壓縮成本,鼓勵分公司創新,并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萬科與萬達合作,還可借助其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土地強議價能力,花費更少的錢獲得土地,壓縮開發成本。而兩家1+1>2的價值放大效應,也能反過來提高獲取項目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現在,兩個業務高度互補型房企捆綁在一起,究竟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還是未知數。
在樂居記者看來,雙方合作的效果評估與收益分配,也牽涉諸多人心與規則,還需步步探尋最優姿態。
樂居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在萬達的輕資產路線里,萬達廣場未來將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這些地方的地價相對低廉,租金回報比甚至高于一二線城市。純投資不銷售的萬達輕資產,瞄準了這樣的城市。王健林曾說,“我們不需關心房價,只要城區人口夠多,租金回報比合適就可以去做萬達廣場,三四線城市是未來主要方向。”
但這與萬科當下的重資產局面背道而馳。
萬科需要緊盯房價,投資銷售利潤高的城市,近年來它力圖加碼一線城市。而重資產房企也通常難以在如今的三四線城市如魚得水。此番合作,萬達與萬科孰將妥協?這構成了合作另一看點。
“除了在國內,我們更是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上述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如是說。
文章來源:樂居新聞網